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59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58篇
综合类   140篇
基础理论   43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49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组合赋权法在线性工程线路方案环境比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性工程中线路方案的环境比选是减缓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环境比选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提出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用于线路方案的环境比选。构建了线路方案环境影响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实现环境因素的主观赋权,采用标准离差法实现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客观赋权,进而得到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相对总体环境影响评价目标的权重用于计算总的环境评价结果。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2.
铁盐和铝盐混凝微滤工艺除As(V)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晓波  吴水波  顾平 《环境科学》2007,28(10):2198-2202
选择FeCl3和Al2(SO4)3作混凝剂,采用小试规模的混凝微滤膜反应器比较了铁盐和铝盐混凝微滤工艺的除As(V)效果、相关性能指标及适用范围.结果发现,Fe3+投加量为4 mg/L、Al2(SO4)3投加量为50 mg/L时,铁盐和铝盐工艺的除As(V)效果大致相当,均可使水中As(V)的浓度从100 μg/L左右降低到10 μg/L以下,最低为1.68 μg/L.出水浊度均小于0.1 NTU,出水中铁、铝和SO2-4浓度均符合饮用水标准.铁盐工艺出水pH值比原水大约高0.5,铝盐工艺处理前后水的pH值基本不变.反应器运行结束静沉24 h后,铁盐工艺浓缩比为1 791,是铝盐工艺的2.54倍,污泥中As(V)的含量也大大高于铝盐工艺,去除同等重量的As(V)所产生的污泥量较铝盐工艺少得多.因此,对于仅有砷超标的饮用水,应优先考虑铁盐工艺.按除氟所需混凝剂数量投加Al2(SO4)3,铝盐工艺即可在去除As(V)的同时去除氟,铁盐工艺则不能去除氟.因此,对于砷和氟均超标的饮用水,可采用铝盐工艺同时去除砷和氟.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对中国和韩国的海洋环境行政管理的特征、海洋环境管理法律的特征以及海洋环境政策的特征的分析和比对,认为较之韩国的海洋综合管理而言中国的海洋环境管理过于分散,而与中国的海洋环境管理政策的协调性相比韩国的海洋环境政策过于独立.尽管中韩海洋环境管理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两国都意识到世界发展趋势和新的秩序变革,并为建立先进的海洋环境管理体制积极地进行相关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104.
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的国际对比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聂高众  马宗晋 《灾害学》1998,13(4):67-71
针对我国现存的灾害状况,本文通过国际对比的方法,对其他国家已有的减灾系统工程作了简单介绍,并结合我国实际,对未来建立减灾系统工程中应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作了分析,提出了加强立法工作,增加减灾投入,建立全国统一的减灾通讯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5.
环境质量评价中若干评价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探讨了目前用于环境质量评价的若干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聚类法,灰关联分析方法及改进形式,物元分析方法及改进形式的共点与异点,指出要推求一种适合环境质量评价实际的方法尚有大量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06.
Correctly classifying a species as extinct or extant i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if current rates of biodiversity loss are to be accurately quantified. Observing an extinction event is rare, so in many cases extinction status is inferred us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cords of historic sighting events. The accuracy of such methods is difficult to test. However, results of recent experiments with microcosm communities suggest that the rate at which a population declines to extinction, potentially driven by vary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may alter one's ability accurately to infer extinction status. We tested how the rate of population decline, driven by historic environmental change, alters the accuracy of 6 commonly applied sighting‐based methods used to infer extinction. We used data from small‐scale experimental communities and recorded wild population extirpations. We assessed how accuracy of the different methods was affected by rate of population decline, search effort, and number of sighting events recorded. Rate of population decline and historic population size of the species affected the accuracy of inferred extinction dates; however, faster declines produced more accurate inferred dates of extinction, but only when population sizes were higher. Optimal linear estimation (OLE) offered the most reliable and robust estimates, though no single method performed best in all situations, and it may be appropriate to use a different method if information regarding historic search efforts is available. OLE provided the most accurate estimates of extinction when the number of sighting events used was >10, and future use of this method should take this into account. Data from experimental populations provide added insight into testing techniques to discern wild extirpation events. Care should be taken designing such experiments so that they mirror closely the abundance dynamics of populations affected by real‐world extirpation events. Efectos del Cambio Ambiental Reciente sobre la Precisión de las Inferencias sobre el Estado de Extinción  相似文献   
107.
测量审核和实验室间比对是能力验证计划的有效补充形式,是实验室或者检查机构用于实验室质量控制及申请CNAS认可的重要手段。本文随机抽取2010年~2012年低温试验测量审核与高温试验实验室间比对结果为不满意的报告各8份作为样本,进行原因分析,并给出技术建议,旨在让参加实验室在以后的相关试验中能规避常见问题,提高测试能力。  相似文献   
108.
有色金属作为国际上流通量较大的大宗产品,近年来其价格的频繁剧烈波动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从有色金属国际贸易的交易量数据看,中国、美国、巴西等20个国家是有色金属国际贸易的主体,贸易量较大的是铜、铝、铅、锌四种有色金属。本文选取了国际贸易中铜、铝、铅、锌四种有色金属的主要进口国和出口国,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供需、实体经济和货币金融三个维度选取变量,运用国家之间构成的面板数据,建立PVAR模型,分析四种有色金属价格的波动及其影响因素;通过铜、铝、铅、锌四种有色金属价格的脉冲响应函数,比较分析铜、铝、铅、锌四种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不同。研究发现:(1)铜、铝、铅、锌四种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均受国内生产总值和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供需因素对有色金属价格产生长期的影响,货币供给量对有色金属价格的影响短暂而剧烈;(2)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量与铜价的波动密切相关,货币供应量和消费者价格指数与铝、铅、锌价格的波动密切相关;(3)有色金属主要贸易国的各个变量对铜、铝、铅、锌价格波动的贡献程度不同。铜贸易国的贸易量对铜价波动的贡献度要高于其他有色金属贸易国家;铝、铅、锌贸易国家的金融因素对铝、铅、锌价格的影响要强于铜贸易国家。最后,本文从进口国角度对中国有色金属进口提出了建议:中国是铜、铝、铅、锌四种有色金属的最大进口国,应密切关注有色金属价格走势,建立健全有色金属价格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快对有色金属价格波动的反应速度,利用金融手段避险趋利。  相似文献   
109.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军民两用机载设备耐久振动试验的对比方法,该方法通过量化指标对军民机标准下的振动试验环境进行考核,能够实现不同环境的试验严酷度评估。以直升机显示器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结果表明无法通过对比方法完成试验。  相似文献   
110.
结合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从评价标准体系、仪器性能指标和其它等3方面对中国污染源水质在线监测比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建议质控样考核以标准品自身的不确定度为依据评判;考虑到实际水质的复杂性,实际水样比对相对误差统一设定为20%,同时取消低浓度质控样代替实际水样进行试验,引进新的实际水样考核指标,如标样加入试验、精密度试验等,让所有的实际水样考核数据都参与到最终的结果评估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